关于印发江苏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

     苏劳社〔2009〕6

    各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和失业管理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免费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根据《就业促进法》、《江苏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江苏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通知要求和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本暂行办法实施后,劳动者所持有的《就业登记证》、《再就业优惠证》(以下简称“两证”)仍继续有效,各地在进行“两证”年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时,统一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对原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且身份未发生改变的,在换发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上注明就业困难人员的类别。

    二、自2009年2 月1 日起,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单位办理就业登记和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统一使用《就业失业登记证》。2009年1 月1 日至1 月31 日期间劳动者办理失业登记、用人单位办理就业登记仍使用《就业登记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此期间正常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审核认定工作,于2 月1日后对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就业失业登记证》免费发放。各地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时,由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统一向省厅就业管理中心出具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报告,表明当期申领数量、上期申领使用《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情况,包括上期申领数量、各县(市、区)实际使用数量、结余数量等。新印制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将于1 月底前发放至各市。

    四、各地应当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制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制度。在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相关信息采集输入到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做好相关信息的整理工作,为全省数据库联网做好准备。

    五、各地收到本通知后,要抓紧研究制定适应本地区的操作办法或实施细则。

    省厅就业管理中心联系人:余博、陈琪,联系电话:025一83233805、83233806(传真)。

    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00九年一月十九日

    江苏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

    企业单位等组织招用劳动者和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

    系,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招用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和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进行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本地常住户籍劳动者,以及进入本地就业的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统称用人单位。

    第三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

    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县级以上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受市、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委托,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以及有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站可以按照职能具体经办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本省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负责残疾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以及社区(村)劳动保障站、残疾人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统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

    第四条全省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证制度。《就业失业登记证》是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的载体,是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的合法凭证,在全省范围内通用。

    第二章就业登记

    第五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或者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

    劳动关系,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应当到当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就业登记包括用人单位用工登记、退工登记和劳动者申报就业登记。

    第六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办理用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信息、劳动者个人信息、就业类型、就业时间、订立劳动合同等情况。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办理退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原因、时间、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情况。

    第七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签定劳动合同,并于录用之日起30 日内办理用工登记手续。同时提供以下备案材料。

    (一)用工(退工)人员登记表(附表1 );

    (二)职工录用花名册(附表2);

    (三)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

    (四)用人单位与被录用人员签定的劳动合同文本;

    (五)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用人单位初次办理用工登记,应当首先办理用工主体资格登记手续,填写《劳动用工单位资料登记表汉附表3 ),同时须提供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等原始材料。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分立,或因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责任人)、投资人、经营地址等劳动用工主体登记事项发生变化,应当在发生变化之日起30 日内,到经办用人单位登记手续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劳动用工主体变更登记续。

    第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应当于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5 日内,到受理其用工登记手续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退工登记手续,同时需提供以下备案材料:

    (一)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二)用工(退工)人员登记表;

    (三)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

    (四)劳动者档案;

    (五)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于办理退工登记手续的同时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及时将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交给劳动者,并书面告知劳动者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相关事宜。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提供的登记备案材料信息齐全准确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即时受理并限时办结。用人单位提供的登记备案材料不齐全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用人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凭已办理登记备案的《用工(退工)人员登记表》及按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定提供的有关材料,到相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劳动者办理参加和停止缴纳社会保险手续。

    第十四条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应当由本人在就业后30 日内,持相关证明材料到街道、乡镇或有条件的社区(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报就业登记。具体材料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规定。

    第三章失业登记

    第十五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本地户籍人员,可到户籍所在地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现处于无业状态,失业前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 个月的非本地户籍人员,可以到常住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六条失业登记的范围包括下列人员:

    (一)年满16 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

    (二)从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

    (三)个体工商户业主、私营企业和民办非企业业主停产、破产停止经营的;

    (四)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规定条件的;

    (五)农村低收入家庭有转移就业要求的本地农村户籍劳动力;

    (六)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以及随军家属未安置就业的;

    (七)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八)非本地户籍人员在本省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 个月后失业的;

    (九)其他符合失业登记的情况。

    第十七条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应由本人如实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附表4 ),并提供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及以下材料:

    (一)学校毕(肄)业没有就业经历的,凭户口薄、毕业证书或学校毕(肄)业证明;

    (二)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凭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三)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或民办非企业的停业人员,凭工商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出具的停业证明;

    (四)复员退役军人、随军家属未安置就业的,凭安置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或证件;

    (五)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教的,凭司法(公安)部门证明或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证明;

    (六)经相关部门确认的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证明;

    (七)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符合省、市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失业人员,在失业登记时可向户籍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审核公示,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核确认,确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具体证明材料和审核认定程序由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规定。

    第十九条非本地户籍人员进行失业登记时,应由本人如实填写(失业人员登记表》,并提供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及居住证明、《就业失业登记证》及十七条规定的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受理失业登记申请后,应在巧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材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后,给予办理登记。

    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办理登记后,应当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中记载失业登记情况,并在相应栏目上加盖失业登记专用章。

    第二十一条已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统称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

    (一)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二)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并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

    (三)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入学、服兵役、移居省外或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八)终止就业要求或拒绝公共就业服务的;

    (九)自登记失业之日起连续6 个月未与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联系的;

    (十)非本地户籍登记失业人员暂住登记有效期满,超过60天未续期的;

    (十一)户籍发生跨省迁移的登记失业人员;

    (十二)已进行就业登记的其他人员;

    (十三)其他符合注销条件的人员。

    第二十二条本省户籍登记失业人员在省内迁移户籍的,凭户口薄到原户籍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开具失业登记转移证明,并持失业登记转移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到户籍迁入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变更手续。失业人员个人档案由原户籍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于开具转移证明之日起10 个工作日内移交至户籍迁入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

    第二十三条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健全和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逐步建立失业调查统计制度,加强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

    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要做好辖区内失业人员登记工作,完善台帐管理,定期进行跟踪服务,掌握登记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愿意、就业状况等情况,准确、及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对农村登记失业人员和非本地户籍登记失业人员, 以补充资料的方式随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报表上报,暂不纳入现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统计。被征地农民失业登记按有关规定实行专项统计。

    第四章失业人员档案管理

    第二十四条登记失业人员档案由失业登记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按规定保管。

    第二十五条初次登记失业的人员,应当在进行失业登记的同时,将个人档案从原档案托管单位转移至失业登记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进行保管。

    从就业状态转为失业状态的失业人员,其个人档案按照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由用人单位转移至办理退工登记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进行保管。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招用登记失业人员后,应当于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后30 日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用人单位调档函及提档人居民身份证,到档案托管单位提取登记失业人员个人档案。

    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或者到其他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其个人档案可委托就业登记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保管。

    第五章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

    第二十七条《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制作,免费发放。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负责填发。

    第二十八条《就业失业登记证》实行全省统一的编号制度。编号由两个识别码和本人身份证号码组成。第一个为地区识别码,用于区分登记地区,分别为A (南京)、B (无锡)、C(徐州)、D (常州)、[(苏州)、F (南通)、G (连云港)、H (淮安)、J (盐城)、K (扬州)、L (镇江)、冈(泰州)、N (宿迁)。第二个为人员类别识别码,用于区分劳动者来源,分别为:本地城镇C,本地农村N,外地户籍人员W。

    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的证号按城镇人员编排,规划区外被征地农民证号按农村人员编排。

    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填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应当在领证人员身份证号前加注识别码,形成完整有效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编号。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编号是劳动者在省内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的唯一号码。

    第二十九条《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一)个人基本情况记载;

    (二)就业和失业登记情况记载;

    (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情况记载;

    (四)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情况记载;

    (五)推荐就业情况记载;

    (六)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情况记载;

    (七)年度检验记录;

    (八)其他需要记载的事项。

    第三十条本地户籍的劳动者初次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应当首先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向户籍所在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领。

    非本地户籍人员初次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属于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由用人单位办理用工登记手续时,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领;属于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 由劳动者在办理申报就业登记手续时,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申领。

    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受理后,应当于15 个工作日内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

    第三十一条《就业失业登记证》实行实名登记,仅限本人使用。按照第十八条规定程序确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填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时必须注明困难人员的类别,并加盖认定单位章。就业困难人员类别发生变化时,应按规定重新审核并及时记载情况。

    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规定的失业保险待遇。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国家、省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就业扶持政策。

    第三十二条劳动者在失业、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期间,《就业失业登记证》由其本人保管。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就业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用人单位保管。

    《就业失业登记证》应当妥善保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享受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时,应当出具享受人本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

    第三十三条劳动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移居境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的,其《就业失业登记证》自动作废。

    第三十四条登记失业人员发生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同时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转移手续,由本人到迁出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注销手续后,到迁入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三十五条(就业失业登记证》实行年度检验制度,对不符合年度检验要求或不参加年度检验的,注销失业登记。年度检验的具体程序和要求,由县级以上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规定。

    第三十六条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及时将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信息实行与计算机数据库同步记载,动态管理。同时要建立《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台帐,及时更新、动态维护,确保台帐记录与计算机数据库数据一致。

    第三十七条《就业失业登记证》基本信息记载内容须经打印机打印生效。(就业失业登记证》严禁伪造、涂改、撕页。用人单位或劳动者通过伪造《就业失业登记证》骗取国家税费或补贴资金,情节较轻的责令退回相应资金;情节较重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就业失业登记证》被涂改、撕页的,原证件失效,劳动者须按规定程序重新申请《就业失业登记证》。

    第三十八条《就业失业登记证》严禁出借、出租、转让,失业人员出借、出租、转让《就业失业登记证》给他人使用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注消其失业登记;用人单位违法使用、借用、租用、冒名使用《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取消用人单位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的权利。违法所得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第三十七至第三十八条行为并经确认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将相关情况记录到计算机系统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登记信息和劳动者个人信息中备案。

    第四十条《就业失业登记证》毁损、遗失的,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书面说明原因,并凭登报声明,按规定重新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

    第四十一条省建立就业和失业管理数据交换库,对各市

    数据信息进行储存和备份。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准确记录和及时更新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和享受政策情况的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本暂行办法所称就业,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以各种方式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稳定就业满6 个月的非本地户籍人员,是指在本地居住,失业前在本地被用人单位招用满6 个月且参加社会保险,或以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形式在本地连续就业满6个月,并进行了就业登记的非本地户籍人员。

    本办法所称本地是指县(市)、区范围内。

    第四十三条各级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要完善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网络运行速度,加强数据库更新与日常维护,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手续、查询就业和失业登记相关信息。

    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整改,并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各市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六条本暂行办法自2009年1 月1 日起施行。原省劳动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就业登记办法> 的通知》(苏劳〔1996〕28 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下岗职工再就业登记办法>的通知》(苏劳就〔1998〕14 号)同时废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