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管理的困惑

副标题#e#

  2001年10月,在我国软件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中国科学院XX研究所与美国英特尔公司和一家机构3方合资,所成立的XX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软件)开始正式运作。国际软件拥有一支以年轻的博士、硕士为骨干的技术队伍,大学以上学历员工占99%,并吸纳了一批具有国外管理经验、硅谷成功创业经历的高层管理人员,志在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巨人。

  几乎所有的IT业者都认为,国际软件在人员、技术开发能力、产品领域等各方面的高起点定会该公司迅速、爆炸式地发展。当国际软件在中关村公开向社会宣布自己的存在时,不光是国际软件的所有员工,甚至连周边的熟人、朋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都在绞尽脑汁地考虑一个问题:国际软件什么时候会成为中国的微软,1年、3年还是5年?

  然而,公司随后的发展轨迹却与已经过去的网络泡沫经济中众多.com公司一样,有出气无进气,其业绩与人们的预料大相径庭,匪夷所思。从2001年10月正式运作到2002年6月的9个月间,国际软件营业额约为300万元,利润不到150万元,而每月要“烧”去160万元(各种费用、成本等)。在“烧光”风险投资的一期资金后,国际软件的股东发现一个严峻的事实:账上现金只够发本月了!为了拯救这家曾作为民族软件先进分子来宣传,在中关村、IT业界乃至硅谷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救命”措施: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下课、裁员、降薪、低价寻求资金合作等。

  作为一名从事企业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近15年的职业经理人,笔者历经了国际软件公司的这段过程。下文将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来解读国际软件公司迅速衰落之谜,以期得到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警示性概念。

  不同投资、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理念之争

  在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在研究所内办公,基本上沿用研究所的资源与运作模式,实际工作并没有大规模开展,因此在企业经营理念上尚无争论。但到2001年10月公司迁出原办公地,单独、正式大规模运作以后,由于投资3方不同的投资初衷、管理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企业经营理念开始发生冲突,引发争执。

  美国英特尔公司的投资属战略投资,看重的是XX研究所雄厚的软件研发实力与至高无上的国内软件评判的权威地位。英特尔公司想要在中国扎根,赚取长久、稳定的利润,就要与XX研究所这样的软件权威合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较小的代价谋求英特尔芯片及核心技术在中国的长久垄断地位。如果英特尔的竞争对手与XX研究所抢先合作,在中国合作研发高端软件技术,那对英特尔的冲击将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英特尔公司的投资不是短期行为,有其作为国际巨型IT企业称霸全球的长远的战略考虑,并不看重一时、一事的损或益。

  而香港的风险投资机构对国际软件公司的投资则完全是标准的IT风险投资,看中的是英特尔与XX研究所的技术开发能力与实力,谋求在这种资源优势背景下迅速而直接地赢利,对公司的利润回报有着明确的时间、数量及阶段时限要求。一旦回报没有按商业计划书要求达到期望值,风险投资为了自身的资金安全,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或要求改组公司,或直接参与管理,甚至干脆放弃。风险投资决不允许公司第二次食言,因此香港风险投资最看重合资公司的阶段性经营损益。

  XX研究所作为中方合资单位、合作的主体,有着不同于上述两家的合作意图。该所作为国内软件开发、技术评判的权威与龙头老大,承担着多项国家级大型软件工程的研发任务。与英特尔、香港风险投资的合作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外,更看重通过合作锻炼队伍,积累经验,进行新机制、新模式探索,使国家软件工程的总体开发能力、模式与国际接轨,从而带动国内软件产业共同与国际巨头抗衡。

  合资3方在不同着重点上开始的合作,在大规模工作展开之后其差异性便在主导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凸显,进而引发管理层的争执。

  国际软件公司高管层由海归派、硅谷著名成功人士和有着海外工作背景的国内软件高级专家构成,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先天不足。海归派由于有着在硅谷资本运作成功的经验,熟悉国际资本运作的规律,对国际IT行业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国际资本对现代IT企业的要求与影响力,因此提出国际软件公司应立即整合资源、集中优势,瞄准中国济增长的亮点——电信业,进行市场开发与运作,力争在短期内打进电信市场,以尽快回报投资。而公司内的中方专家级高管人士则强调公司建设过程,期望在长期的公司建设过程中达到中方合作的目的,同时认为在市场开发中应立足于已有市场与传统产业,以量小订单多的方式逐渐获得利润。这种争执由于高管层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公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糟糕的后果是:由于投资方的背景不同,理念不同,引发的经营方向争论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是致使国际软件公司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经营理念下的资源之争

  由于上述分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结果在国际软件公司的高管层形成一种默契:海归派主打电信,中科派仍主做已有市场与传统行业。这种默契到最后成了两大派系、甚至员工划分成三大阵营(海归、中科、外聘)的导火索。双方在资金、人员、市场开发运作上互相制肘,互相出难题并埋怨。海归派做电信,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支持,但很难得到中科派的合作,而且颇有微词:电信门槛太高,公司有限的资金都给你,我们还怎么做?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海归派主打电信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中科派做传统产业,需要有好的市场策划,但精于此道的海归派又不可能给予支持。

  理念之争致使公司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分散造成各自的资源不足,争夺资源又形成恶性循环的开始。当资源之争体现到对公司人力资源的影响时,员工不自觉地按各自的主管领导意愿进行阵营分化,公司已经形不成统一的人力资源优势,彻底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优势的丧失是断送公司大好发展机会的直接因素。

  企业文化形成中的冲突

  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发展走向的精神基础,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人或创始人理念的体现,也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国际软件公司投资人、企业高管人士本身的理念就存在差异而且得不到中和、统一,因此就无法形成统一、恒久的企业文化,在后天人为的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冲突和失衡。比如,在海归派投机型的赢利模式中,体现出的主要是奉献、牺牲、追求耐久而永恒,强调对目标只有付出足够大的代价和一如既往的不懈追求,才能实现目标;在这种文化下凡是追求持续的小赢利、不愿为理论上的赢利而付出大代价的工作都是违背企业精神的,被斥为见小利而忘大义的小农意识行为。在中科派累积型的赢利模式中,追求的是日有所得、量入为出的传统型企业精神,那种肯于付出,竭尽全力追求大赢利的突击致富思想,被认为是好高骛远、脚踏虚地的不实际。这两种文化随着理念之争的旷日持久而愈发冲突,使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企业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最终影响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p#副标题#e#

联系人

吴永红律师

我们的团队

查看团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