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它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它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它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这是保护权利人合法权利的一项强制执行措施。依法正确地适用这一法律规定,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有利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也有利于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
然而,在执行工作实践中,迟延履行金的强制执行措施往往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权利人未明确提出这一请求,人民法院不可能依职权采取这一措施;另一方面是由于旧的执行观念影响,执行人员往往认为执行难原因种种,历经千辛万苦能将主债权执行回来就算不错了,迟延履行金就往往被忽略了。民诉法关于迟延履行金的强制执行措施的规定在实际执行工作中就没有发挥其功用。这样一来,债务人便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因为没有多大压力而任意拖延履行,甚至于懈怠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应履行的义务,从而影响了执行案件的效率,阻碍了执行工作的进展。
一.关于迟延履行金的立法现状
纵观各国的民事执行法都有关于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如法国的“日增罚款”、日本的“迟延金”、德国的“强制罚款”等等,在性质上均与我国大陆法律规定的迟延履行金相似。在我国台湾,迟延履行金被称为“怠金”。我国大陆关于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就是《民事诉讼法》第232条一个法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294、295条三条司法解释。其实际运用操作程序法律尚无具体规定。
我国法律规定的迟延履行金分为两种:一种是履行金钱给付义务时支付的,其数额为逾期履行期间的双倍债务利息;另一种是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时支付的,具体金额按造成的损失双倍补偿,没有实际损失的,迟延履行金由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决定。
由此看来,有关迟延履行金相关法条的立法本意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给有迟延履行义务行为的债务人以惩罚。迟延履行金既是对权利人的一种补偿又是对债务人的一种惩罚。哪怕迟延一天就也应当对迟延履行义务的责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迟延履行金的法律功用在于促使债务人及时按期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债务。同时,这一执行措施的法律规定也是民法的公平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体现,它能给因债务人迟延履行而遭受损失的权利人以适当的补偿。
二.关于迟延履行金的特性分析。
迟延履行金是一项强制执行措施,它不同于依职权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它以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如查封、扣押、冻结、扣划等强制执行措施,是直接针对生效文书确定的被执行人应当履行的义务,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而直接采取,目的在于使生效裁判内容由应然转为实然;迟延履行金也不同于妨碍民事执行的强制措施。如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是法院依职权对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行为采取的一种民事制裁措施,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威严,对迟延履行、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债务人实施的一种处罚措施。从性质上分析,迟延履行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迟延履行金是一种私权的保障措施。权利人有自主的处分权,他们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迟延履行金也有权放弃对迟延履行金的强制执行请求。这一措施并不是用来直接实现生效裁判的内容,而是对债务人拖延履行生效裁判的防范,以保障私权的实现。因此,这一措施的采取必须由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不得依职权采取,权利人可以自主选择申请执行或不申请执行迟延履行金。从某种意义上说,迟延履行金是申请执行人的私权的延伸。
第二,迟延履行金具有司法救济性。我国法律关于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就是给予申请执行人在执行程序中以一定的司法救济,当权利人业经生效裁判确定的权利得不到及时保护时,他们可以通过国家公权力使私权被侵犯而遭受的损失得以适当救济,以促使私权被侵犯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第三,迟延履行金具在补偿性。这是迟延履行金与妨害民事执行措施罚款的区别所在,罚款是一种制裁性措施,它是对债务人拖延履行法定义务行为的一种制裁措施。而迟延履行金是在权利人的法定权利得不到及时实现时所应当得到的适当补偿,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权利。因此,迟延履行金只能支付给权利人,而罚款则只能上交国库。
第四,迟延履行金具有惩罚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双倍支付迟延履行金,还规定有迟延履行行为但没有给权利人造成实际损失的,被执行人也应当承担迟延履行金。这对迟延履行义务的债务人来说,就是一种惩罚性措施。只要债务人拖延履行义务,无论是否造成实际损失都有受惩罚的应然性。因此,这一措施的依法运用即是法律尊严的体现,也是私权依靠国家公权力得以实现和保护的体现。
三.关于迟延履行金给付标准的确定问题。
1.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的确定标准。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按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双倍计付。由于金钱给付的数额标准具有确定性,所以其计算起来相对简单。而且《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4条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增加一倍”。
2.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确定标准问题。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责任问题在执行实践中也大量存在。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等等,都属于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责任方式。返还财产则比较中性,它可以是返还金钱形式的财产如货款、定金或预付金等,也可以是返还其它非金钱形式的财产如彩电、家具等商品。尽管商品也可以用金钱价值来衡量,但其使用价值毕竟不能用利息来计算。由于非金钱给付义务的不可等值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计算标准,也就决定了非金钱给付义务迟延履行金确定标准的复杂性。《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5条规定:迟延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已造成损失的,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已经受到的损失:没有损失的,迟延履行金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决定。根据这一司法解释,无论申请执行人有无损失被执行人均应当承担迟延履行金。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权利人有损失的,迟延履行金可根据已发生的损失或将会发生的损失来确定计算标准。例如被执行人不按生效法律文书腾退房屋的,其损失可按该房屋出租可得的租金收入为标准计算,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另一种情形是没有损失的,并不是被执行人就不承担迟延履行金。这种情况则由人民法院根据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主观状态和其它客观情况来确定迟延履行金的多少。例如被执行人不按生效裁判向申请执行人履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等义务,申请人如果提出要求被执行人承担迟延履行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执行一定的迟延履行金,但在确定金额时应当结合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情况综合考虑。
#p#副标题#e#3.迟延履行期限的起算。《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它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例如判决要求被告于判决生效十日内履行债务,如果被告在判决生效后未履行,那么迟延履行金就应当从判决生效日后的第十一日开始计付,而不应从申请执行人提出强制执行申请之日计算,更不应当从执行通知书限定其履行期限的最后一天开始计算。这一点在迟延履行金的实际运用中容易被忽略,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四.关于强制执行迟延履行金的程序问题。
迟延履行金的执行程序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但依据《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在程序的操作上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应当先由申请执行人提出明确的书面申请。民事执行权保护的是私权的实现,它不同于公用征收等国家权益的执行,执行机关有绝对的执行权。民事执行权除了受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法定适用条件的限制外,还受当事人处分权的制约。当事人不提出申请,执行机关就不能采取该项民事执行措施。这是民事诉讼“不告不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延伸,也是民法的私法性在民事执行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支付迟延履行金的执行措施时,应当依法作出裁定。在以往的执行工作中,执行人员仅在执行通知书中写明“逾期不履行到期债务,加倍支付迟延履行金”,如果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申请人有要求其支付迟延履行金的请求,人民法院会依据申请人的申请金额组织双方对帐确认后记入笔录,或者被执行人不予确认的,人民法院则对申请人计算的迟延履行金进行审核确认后,与生效文书确认的债务一并予以强制执行。这样操作虽然简便,但在程序上很不严密。一方面,由于执行金额与生效裁判对不上,被执行人是单位的,其财务帐目难作处理;另一方面,被执行人对迟延履行金有异议时,缺乏采取司法救济的相关文字依据;第三方面,申请给付迟延履行金,属于执行程序中的重大事项,同时也是执行机关依法采取的一项重大执行措施。因此,人民法院采取此项措施时应当作出书面裁定,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强制执行的权威性。这也是执行程序规范与创新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