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教育培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在中国消费网上一项关于教育培训合同调查问卷中,认为接受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是消费行为的读者占了投票总数的81.42%。教育在成为一种特殊消费品的同时,民众对于自身教育权益的维护意识也日益提升。
教育培训领域维权聚焦四类问题
日前由中国消费网发起的一项关于教育培训合同调查问卷中,认为接受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是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占了投票总数的81.42%。而在接受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过程中,消费者表示最不满意的是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现象,这一部分消费者占了25.65%,其次是教学质量没有保障,占了 19.82%。排名第三的是承诺无法兑现,所占比例为18.76%。
在培训行业多年的新概念教育集团董事长纪春盛表示,在教育培训领域的投诉案例主要集中在广告浮夸、承诺没有兑现、课时模糊、报名课程和所得服务不一致等。
记者通过走访培训市场,发现培训领域发生侵权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加培训时,培训机构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合同,使得发生纠纷后学生缺乏维权的详细书面凭据。二是师资水平问题,报名的时候学校承诺授课教师均为“名师”,但是上课时学生发现并非如此,有的老师甚至只是在校大学生。三是退学、退费问题。一些学生在参加培训后,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提出退学,但学校拒绝退还相应的费用。四是培训效果的问题,一些培训机构在学生报名时承诺,但最后这些承诺未能兑现。学生或其家长因此提出退学费或赔偿损失,但遭学校拒绝。
大多消费者有维权意识,但还缺维权常识
事实上,对于这些不满意,消费者只需通过一纸正规的培训合同,就能对教学承诺、师资、退费等问题事先进行约定。在中国消费网发起的调查中,有 89.80%的消费者认为在接受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过程中,非常有必要通过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服务机构提供的软、硬件以及招生过程中所做的承诺。
令人意外的是,在接受过教育服务培训服务的读者当中,仅有25.96%的消费者与培训机构有签订正式规范的合同,45.48%的读者表示培训机构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简单的入学需知。而有28.56%的消费者与教育培训机构间则没有任何形式的协议或约定。“在签订合同所占比这个数据肯定不会这么低。”纪春盛表示,现在榕城的教育培训市场日益走向规范化,除了一些作坊式培训机构外,大部分培训机构还是比较规范。
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接受教育培训的民众都有维权的意识,但是在具体的维权操作上,则有些草率。“消费者平时比较注意广告和选择规划,但对于维权方面常识的不足,容易造成利益得不到保障。”
签合同最保险,承诺、退费事项要明确
省消协建议消费者,与其出现了问题到处寻求解决途径,不如在接受培训前就未雨绸缪。消费者在参加培训前的心态不能太功利,认为参加了几次培训,就立马看到效果。在判定培训机构是否有承诺的学习效果时,也要综合考虑个人情况理性权衡。
福州市教育局在致全市学生及家长的公开信中表示,无证培训机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市教育局民管办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为保证自身合法权益,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就读。
而关于合同签订时的注意事项,培训行业业内人士建议:其一,在签合同前要审查并确认合同中的对方当事人(培训机构)就是实际办学的培训机构,公章与合同开头的当事人名称一致。其二,如果培训机构做出了各种承诺,要争取将这些承诺都写进正式的合同。其三,合同的各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具体、明确,对教学环境、师资、教学质量等作出明确的约定,尤其是对退费的情形要作出具体、明确的约定,还要约定明确的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