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员架构的不稳定,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员工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对抑制员工离职率上升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春节假期之后,辞职成为了许多员工上班的第一件事情。据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年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称:2013年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6.3%,2013年应届毕业生离职率为22.7%。高离职率与员工“失踪”,已经成为企业无法言说的痛。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再到2013年7月1日对《劳动合同法》的重新修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企业如何运用《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提高内部员工的稳定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员工离职原因分析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1.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据《2014年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和韬睿惠悦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地区整体奖酬调研报告》中显示,员工对薪资不满是离职的首要原因。与此同时,今年年初的用工荒问题依旧显著,这使我们发现即使企业开出了不错的薪酬待遇,招工难现象依旧比比皆是。同时,两份调研报告也指出,仅仅靠薪酬是无法稳定人心的,企业要完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并加强雇主品牌建设,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提升员工的敬业度。由此,员工离职率的促因除了薪资的因素外,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归属感,以及对企业认同感的欠缺也是无法忽视的原因。
2.员工离职对企业的影响
毋庸置疑,企业人员架构的不稳定,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招聘和管理成本,是人员不稳定企业的一笔数额巨大但回报率极低的投入。比如,工作无法按时交接,会使企业秩序混乱;员工个人档案无法转出,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员工突然离职给企业造成的财务损失等等。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人心溃散,导致企业整体发展受滞。
二、《劳动合同法》对抑制离职率上升的作用
1.促进依法用工的观念,强化规范合同管理,提高员工归属感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企业基本用工形式”。进一步地明确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这不仅促使用人单位细化了劳动合同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在岗职工、聘用职工的签约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使用人单位长久以来采取管理模式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合同管理。因此,用人单位不得不自主地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用工行为。《劳动合同法规范用工制度,员工自动离职率下降》一文指出:“用人单位的这一改变,使得员工有了归属感。企业觉得人心稳定,自动‘失踪’的现象消失了”。
2.强化工会的实质作用,维护员工基本权益,提高员工认同感
工会的重大任务和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该条款明确地赋予了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法律保障。以使企业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得企业本身的制度体系与相关法律相匹配,增强了员工参与感和认同感,为培养和建立员工对企业责任感构建了良好的框架。
3.依约履行,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了保障,加强了企业的责任。这一点在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倾向性规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和谐均衡。劳动合同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最紧密的纽带。而完善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确保以人为本的前进战略,并促进员工企业责任的形成是在这条纽带上勾画彼此间蓝图的最好方式。
如何维护企业员工的稳定,培养员工职业责任感,提升员工敬业度,增强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以减少员工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单单靠增加薪资本身是不够的。只有以《劳动合同法》为蓝本,建立健全企业本身的用工制度,完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才能从根本上稳定人心,使企业做大做强。《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和实施,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最好保护,也给企业带来了指向性的引导,使其能够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解决已经出现和必须面对的离职率偏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