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5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在黄浦区体育馆召开“全员经营承包责任制签约仪式暨誓师大会”。本文图片均为东方国际集团提供
4000多万固定资产,个人无法担责东方国际集团
二纺机建立于1923年,职工4000多人,是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细纱机、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
1980年代中期,国内外市场棉纱紧缺,纺织能力亟待扩大,同时国际纺机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纺织机械十分紧俏。国内外市场对细纱机等纺织机械产品渴求热烈,二纺机面临很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同时,受制于当时的体制机制,二纺机在经营上面临严重困难:一是细纱机、纺丝机的生产属于纺织工业部指令性计划,二纺机不得自行生产,企业对最热销的产品缺乏经营自主权;二是纺织工业部的指令性计划任务十分繁重,二纺机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三是工资总额是定数(二纺机职工的工资奖金由上级部门核定,与企业效益无关),为完成国家增产任务,二纺机增加了劳动力,但职工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职工没有增产积极性;四是由于缺少经营自主权,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无法进一步调动与发挥。
为此,时任二纺机厂长的黄关从组织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当时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所有权同经营权“两权分离”有关文件。1986年底,二纺机率先提出进行全员综合承包改革的设想。1987年2月,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先后批示,明确支持这些改革设想。
就这样,二纺机成了上海市第一家推行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单位。
原二纺机总经理陈兴强介绍,全员综合承包对二纺机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学习。当时二纺机代表全厂职工承包经营的集体经营小组是这样考虑的:对一个拥有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4200多名职工的企业来讲,其责任是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难以承担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全体职工共担风险,以团结一致的合力才能负担起这个重担。
因此,二纺机选择了全员综合承包的形式。
八五期间,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建成计算机调控的生产车间。
科室分解承包,完成数据显著增长
在同国家正式签订了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后,二纺机厂部立即同各分厂、科室签订1987年承包合同,很快地把承包标的逐项分解落实下去。
在分解落实承包标的方法上,二纺机同各分厂和主要科室实行了“三包三挂”:一包国家规划,挂厂内企业工资提取总额;二包利润基数,挂部门月度奖金的40%,并根据超基留利率提奖;三包企业上等级各项考核指标与管理要求,挂厂内特定承包奖。
有奖就有罚。纪律松懈、管理不严,是许多当时企业的通病。二纺机领导六亲不认抓管理,通过一系列的硬性规定,真正实现了全体干部职工通过行为规范对企业的负责。
如:职工的自行车不准推进厂区,全部整齐地停放在厂门口的车棚里。除指定的吸烟室外不准吸烟,扔一只烟头罚款20元,27万平方米的厂区没有一只烟头。厂区内不准玩麻将,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行,一经查实处200元罚款,如果是中层干部违反规定的,就地免职;是党员的,由党组织给以党纪处分。女工在工作时间如果打毛线,罚款够买一件毛衣。
综合承包改革的成效很快就得到显现。
1987年12月25日,黄关从在全厂职工大会上郑重地宣布: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二纺机提前6天全面完成了当年全员综合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87%;利润同比增长19.49%;上交税利同比增长10.24%;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25%;企业留利同比增长15.67%,投入技改自有资金比承包标的增长97.5%,所有主要指标的完成数据都优于签约时的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
1987-1990年,二纺机通过实施全员综合承包等一系列主动的、不停顿的、锲而不舍的改革实践,换来了丰硕成果。此后,二纺机被命名为“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并与北京首钢、吉林化工并列为“全国三面红旗”。